嗨!大家,你們最近忙什麼?我最近都在思考。
其實也不是完全在思考,只是比例變多了。除了畢業論文需要不停地思考,有別於以往的課題有一點形式上的要求,大三的課只給大方向,呈現主題,呈現什麼,呈現方法,預期的受眾,等等,都要自己摸索。什麼是所謂的「大方向」?絕對不是freestyle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會有一個大主題譬如「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遺忘的報導」、「如何讓中學生更了解創意產業」,等等。藉由這些課題,在畢業前,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特點。
當初我在台灣跟外文系親近的教授提休學要到倫敦上插畫課的時候,她相當的反對(但還是尊重我的決定幫忙寫推薦信了:)),不只她,應該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唸「插畫系」或設計相關90%的下場都是美編人員與窮畫家。教授希望我好好的在台灣把外文讀完,讓自己更有文學素養,因為文學與藝術是連在一起的。中文是我的根,她甚至覺得我唸中文系更好,不希望我去了英國灑了錢成為一位肚子沒墨水的「畫工」;教授舉了好幾個台灣傑出的藝術家當例子,林懷民一開始不是唸舞蹈的,他因為有博大精深的人文素養,才能透過舞蹈在國際發揚光大。在倫敦上插畫課,學生部不會停止思考,我不聰明的腦袋還愛上了思考,遠比在外文系思考的更多更廣;用我感到幸福的方式將思想以視覺的形式傳的更遠。
對於大家,「插畫」是什麼?插畫定義對於我來說,隨著進入插畫動畫系這幾年一直在改變。插畫遊走在設計領域與藝術領域之間,是個工具,更像語言,它可以同時傳達創作者想傳達的訊息並使觀者體會到創作者的感受。每項媒材運用都是一種隱喻,每種呈現方式都有它的意義,因此絕對不會是只有兒童繪本、海報設計、手繪卡片、似顏繪、文章插畫等這幾種大眾熟知的呈現方式。
「每一個創作者都要擁有自己的語言」,而插畫動畫系的教育就是引導學生找到發聲的方式並且是有意義、多元、創新、獨特、無法取代且充滿前瞻性的。
可能對於有些人來說,英式教育充滿實驗性並且過於理想且與產業脫節,但我覺得,永遠都會有技法比自己厲害的人。創意產業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滿滿的「idea」才能脫穎而出,走的長久且深遠。
(圖片為我在研究資料時,查到的台灣某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的官網提供的申請入學「作品集準備」指導,從一句短短的敘述就能清楚看到台式與英式藝術教育的不同。並不是否定台式藝術教育,而是已經接受了英式教育的我,認為這段話是不符合邏輯的。
圖片內容:
參加視覺傳達設計系甄試時,應該要事前充分準備好作品集與讀書計畫。
作品集應裝定成冊,以視覺效果及創意設計取勝,舉凡過去所學繪畫、素描、平面設計、立體造型、攝影作品等,選出足夠表現你實力的作品,並可事先編排成冊,於口試時提供給口試委員作參考;讀書計畫應能夠清楚撰述你未來進入本系就讀的研究方向與自我期望。
作品集內應包含你所有的校內外競賽成績及獎狀,還有你參加社團、社服的相關資料!這一部份是蠻重要的!)